西元1836年,歐洲匈牙利布達佩斯城附近,有位名叫皮查理的10歲小孩。有一天,他在庭院中與自己所飼養的寵物貓頭鷹玩耍時,不慎讓這隻貓頭鷹的腿部骨折,並且發現在其同側的眼睛虹膜─即所謂的黑眼珠六點鐘方位,出現一條明顯的黑線條,這個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連續觀察了好幾天,發覺此種現象一直沒有消失,直到自己開始為貓頭鷹包紮治療,腿傷漸漸痊癒後,貓頭鷹眼中那條黑線才縮為一個小斑點,而且被一灰色薄膜所包住。
1860年這位匈牙利的小男孩長大成為一名骨科醫生,但是童年的記憶對他影響很深,因此每次看診時總會特別留意病人眼球虹膜的變化,慢慢觀察累積記錄。之後,他果然在大量腿疾患者的眼球上,發現當年在貓頭鷹眼睛中所發現的相同症狀。1866年他完成了第一本西方醫學史上關於虹膜觀察的書,這位醫生終其一生鑽研眼球及身體疾病變化在虹膜上的反應點,因而製成全球第一幅虹膜圖。
在歐洲已風行百年以上的這種診斷方式,其做法是利用一隻放大鏡,加上微細的燈光,以觀察黑眼珠的變化。虹膜診斷吸引人之處在於它可以立即顯示人體內各部位潛伏的病灶,以及器官受損的程度,並透過現代醫檢儀器的檢查,來印證虹膜儀的正確性。
台灣則於民國77年由台灣榮民總院傳統醫學中心的鍾傑博士引進此門學問,自此虹膜觀察學開始在亞洲生根並蓬勃發展。目前因為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只需要透過一台精巧的虹膜檢測儀便可拍下受檢測者的虹膜照片儲存於電腦當中,3分鐘即可知道全身健康狀態,無侵入性、精準度高,因此廣受歡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御醫小語:歡迎大家在此發表您對此文章的想法跟問題喔!